女朋友們可能都知道了,特助的新同事小明,是一個社會新鮮人~最近,上班觀察社會新鮮人走上軌道的進度,就跟闆娘養旅蛙之類電子寵物一樣令人療癒呢~(逼逼!警察先生,就是這個人!)
這回合人物誌,特助幫大家搜集到一筆社會新鮮人對於第一份工作的心得!訪談對象是1993年出生,高師大地理系畢業生,鄭珺月小姐。從學校畢業後,她沒有從事與地理系或教師相關的工作,直到成為高雄三餘書店的(前)員工,一路都是從大學開始,透過打工,才慢慢發掘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落點在哪裡。
三餘書店是一間位於高雄的獨立書店,一共有三層樓和地下室,分別是一樓書店空間、地下室展覽空間、二樓咖啡館、三樓講座空間。採訪的主角平常主要在二樓三餘咖啡上班,老闆在2018年3月,因為轉型準備,決定暫停2樓營業,也讓她結束第一份正職工作,要開啟下一個階段的人生規劃。
透過採訪我們會回顧她在三餘工作的點點滴滴,希望讓女朋友們看見,新鮮人透過興趣的觸發,在找工作時怎麼實踐想像的心路歷程。
特助:嗨~珺月你好,能不能請你先簡單介紹你的學經歷?
珺月:好的,高中我就是文組了,純粹只是不喜歡當時的理工老師,並沒有對哪個科系抱持理想,也沒有要朝什麼方向走的確信。
考上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之後,因為覺得未來還遠,故也沒有焦慮感。其實在大學就有意識到自己的殘缺,但一直到大三大四,才發現沒有目標的嚴重性。原打算對自己當初的選擇負起責任,把學程修完,認真去當老師,但實際去做、瞭解教育學程的內容之後,實在做不到XD
特助:雖然你發現自己對當老師沒興趣,但大學的本科系有沒有帶給你什麼呢?後來你怎麼會開始打工?當時打工的收穫是?
珺月:在地理系的時候我幾乎不參加系上的活動,系上的課程,也指會因為有感興趣的老師,才去理解想上的課程。其中比較有印象的是一堂叫做「社會地理調查訪談」的課程,要透過社會學的理論,田野調查的方法,做出一份自己有興趣的訪談。那堂課雖然內容龐雜,但執行起來很好玩,也算是為後來工作上的文字產出經驗打了底吧!
因為沒有跑活動,於是我有足夠的時間,大學期間就到了高雄一間叫「半九十」的咖啡館打工。也意外因此發現我對課業以外的興趣。
當時的同事和我一樣是一群大學生,他們對我來說都很有各自的魅力。因為每個人狀況不一樣,有人是休學來打工、有人正在重考,所以年齡和組成有雪不同,但這群同事大致上的養份都不是來自學校,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都有自己的音樂品味。
那時上班,我們可以帶自己喜歡、又能搭配店裡氣氛的音樂去負責播放。下班之後,還會一起約去高雄的水星酒館聽表演。我一開始完全沒有自己的播放清單,只能放迪士尼的動畫原聲帶。因為他們,一路從當時比較流行的Hush和大象體操,國外流行的readiohead,慢慢自己去聽到80年代英國搖滾樂團,也開始會關切這些音樂相關的報導和消息,其實這個興趣是一個接近兩年的時間蠻長的培養過程,後來意外在第一份工作意外幫助到我和客人互動。我後來才學習到,咖啡館或這樣的空間的外場工作人員,其實需要擔任一部份客人可以對話的角色。
講到這個,我因為打工,對「什麼是消費空間」有一個體悟。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種需求,是去營造特定共同感,提供給某些特定的人消費的場所。讓人們可以在那裡待著,聚會或休息。
特助:你是怎麼找到你在三餘書店的第一份正職工作?
珺月:當時應該有一個心態是自恃距離學生身分還不遠,有一個開放性,好像做什麼、換什麼,都沒關系,所以就直接跑去找店長問。快要畢業,在咖啡館的工作也上手了。朋友問起,我就想要不要做點改變、找個新地方。之前就有觀察到三餘這個空間,決定去自薦的時候,本來以為小店不缺人,是去了才知道,除了一樓書店,還有一個二樓咖啡可以切入。
特助:從兼職到正職工作,有什麼差異嗎?這個過程你的心理有什麼改變?
珺月:因為換工作之後,我在三餘咖啡是先當兼職,之後才轉正職,所以沒有感受到很大的差異,還是會讓自己保有一個心情是「反正先待待看,不喜歡再走」。一開始的工作想像很平面,以為自己就是一個顧店的人,慢慢熟悉店務之後,一切才變的立體。和半九十咖啡最大的不同,是在這裡,大家上班沒事就看書。
我必須說,雖然我是文組的,但是到了三餘,才開始看書。
我還記得那時讀了第一本翻譯小說「咿咿咿」。漸漸地,因為三餘書店粉絲專頁由員工共同經營,我和同事會開始產出書評。我自己二樓咖啡的宣傳,是把和客人之間的回憶,結合商品或空間,有一個不算固定的「二樓小事」系列PO文。
影響我最大的依然是同事吧。我很容易就被小事嚇到,想說「怎麼會有這樣的事」,但待過兩個不同的地方,我遇到的同事們不管是對社會,還是生活,都看得比我清楚。工作方面,我會發現自己不夠強的地方。也會發現,是我自己不會勉強自己做太多事情,但是有些東西只要勉強一下,其實就會生出來了。
特助:綜合來說,在三餘書店工作的期間,你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有沒有哪些時刻,你會出現「這不是我要的」的念頭,這時候你怎麼辦?
珺月:有。但當時也沒有馬上離開。
我的調適很簡單,最後,我瞭解到工作都不公平,很難計量,只能妥協或離開。我繼續做自己能做的部份,但心理上還是有點受傷,這當然也是我自己的問題,可是,確實從那之後就無法做得更深更多了。
整體來說,雖然我在三餘的定位不夠明顯,但是我負責管理二樓空間的期間,我學到庫存、叫貨、找廠商、辦活動,我可以變換菜單,例如因為三餘不算是一間正規的咖啡館,所以我決定提升其他飲料的規格,決定原料、配方、陳設,本來也許還有機會執行一些策展計劃。
選擇正職工作的時候就知道能學到這些,因此也知道一間店不容易,一定得親力親為。但工作就是會慢慢想到,自己的待遇有沒有符合自己設定的期待區間,以及原本對一個地方的理想化,到體認它畢竟有著以營利為主的目的。到底有多少員工可以把一個工作場所當成自己的店去做呢?在自認能做到好,和能做到被認同之間拉鋸吧。
特助:能不能透露為什麼三餘咖啡要暫停一陣子,它之後的定位和走向會是?你本人接下來有什麼打算呢?
珺月:其實三餘書店已經4年了!二樓咖啡的定位算書店的延伸吧~一直希望能用餐飲業的利益回饋書店。但餐飲仍有大月小月,平均而言,它一直沒有達成目標。老闆考慮也許是時候交給更專業的餐飲團隊接手了。我對三餘有某種感情,但也確實來到一個抉擇的時間點,於是也沒有接受樓下書店可能新增的職位,目前打算再進修或換個跑道嘗試看看。
特助:最後,想問問你有沒有話想對其他社會新鮮人說?
珺月:好的……第一份工作好像會決定,工作是工作而已,或是,工作做為生活方式。但無論如何,能夠努力工作對我來說是很幸福的事,不過可能還是會不被當一回事喔XD
好的,以上就是這次的訪談~很幸運在二樓咖啡暫停營業之前拍下這些珍貴的歷史照片(?)哈哈,每個人體會人生的速度不同,有人一踏進大學就如魚得水,積極把握資源,追求各種想斬獲的能力;有人則立刻發現這裡不是自己要的,或者跟想像的不同,然後不斷煎熬著轉換跑道的時機,有人可以下定決心,有人沒辦法立刻放棄,但又反而在後續看到一線轉機。通常在畢業前兩年,大學生們會來到「我接下來要走什麼路?」的壓線時間。
如果是特助自己,想追問社會新鮮人一個問題,我比較想問:你們知道內心要如何變得堅強嗎?
就像之前告訴大家被愛的確信,就像保養要從保溼開始。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元素,照顧自己的心,一直都只有透過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持續而穩定的擦亮它。從尋找定位到定心,這不是一個終點,只是不斷磨練的起點,希望透過這次訪談,幫助大家補充一點成長心路歷程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