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後心得 ]
汲汲營營於生活的我們,是否已經忘了讓自己幸福的能力呢?在亞洲社會教育體制之下長大的我,在鼓起「勇氣」翻開這本書之後,我的迷惘和疑惑都得到了解答。
身為一個社會新鮮人,我曾有一段時間為找不到工作而焦慮、與家人朋友相處時的人際關係卡關,但卻不知道能從何解決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在我讀到《被討厭的勇氣》時,問題雖然沒有立即性地迎刃而解,但從這本書中,我學會了剖析和洞察問題的能力。不論是對於過去成見的「誤會」、對於他人干涉我們的課題還是與人相處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我們自己,其實所有狀況都能由自己選擇要或不要、開心或難過。
《被討厭的勇氣》最大的特色在於:作者不用艱深、撰寫學術文的方式讓我們在第一頁就看不下去,而是以對話的方式讓我們理解哲學家阿德勒所倡導的「個體心理學」,就算是第一次接觸哲學也可以輕鬆閱讀並且很快就理解其含義,可以說是我們每個人都受用的心靈工具書,若你對人生感到有些懷疑之處,都可以在這本書裡看到不同的見解喔!
(Photo from unsplash)
[ 最愛段落 ]
「哲學家說:『那些因為親子關係而苦惱的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就是我人生的一切』,把孩子的課題都當成是自己的,全部攬在身上。無時無刻不想著孩子的結果,就是當他回過神來,人生中的『自我』已經消失不見。』」
最愛原因:不論是我自己、或是身邊很多朋友皆因為親人所給的壓力而感受到無比疲乏,因為是親人,所以當他們介入該由我們自己去面對的課題時,就會讓我們感到特別的壓力,但阿德勒卻主張「越是親近的人,越是需要將課題切割開來。」因為我們的課題該由我們自己負責任,如此一來,我們也才有能力能夠照顧自己;相對地,我們也不應該去過度干涉別人的課題,因為「愛的任務」並不是要我們一味扛起別人的責任,而是你知道就算對方做的不如你所預期,你也依然會愛他,所以,定義自己課題的「界線」顯得格外重要
(Photo from unsplash)
[ 推薦給你 ]
推薦給誰:推薦給對人生迷惘的你,不管你是幾歲才開始有「勇氣」改變、有「勇氣」接受那些討厭,當你越有勇氣去接受別人無法理解的討厭,那就代表你的心真的自由了。
怎樣推薦:為什麼這樣就能獲得自由呢?這邊講的「自由」並非一年四季不用上班、或者不用工作賺錢那樣狹義的「自由」;這個「自由」指的是即便你知道你為自己劃清楚了自己的界線──從這條線再過去之後就是與你無關的「別人的課題」,即便別人因為你不願為他背負這沈重的情緒或壓力而討厭你、你心裡就算為失去這位朋友而覺得遺憾也不會因此再介入,明白自己的界線和耐重,是比其他事更難能可貴的。
*推薦服用帖:睡前一個章節,讓你好眠、也讓你可以在日夜中不斷思考、咀嚼身活中發生的大小事,偶爾就會出現了解決的好辦法。
(Photo from unsplash)
[ 精彩節錄 ]
「哲學家說:『只要採取適當的行動,就會得到讚賞;萬一做出不當的行為,則要接受處罰。阿德勒對這樣的賞罰教育提出了嚴厲的批判。因為實施賞罰教育後,將衍生出一種錯誤的心態:『如果沒有人稱讚我,就不採取適當的行動。』、『如果沒有人處罰我,就做出不當的行為。』也就是先有了想要別人稱讚的目的,才去撿垃圾。於是只要得不到讚美,就會覺得憤慨,或是下定決心再也不要做這些事。這很明顯是一種奇怪的想法,不是嗎?』」 很明顯地,如果以阿德勒「愛的任務」看來,很快可以發現如果我們對於他人有所期待,當對方達到了我們的要求固然好,但若是不幸地,對方並沒有做到,我們還會依樣地在乎、愛對方嗎?如果不是,那麼這樣的愛可能會使對方窒息,不管那個人是家人、朋友,抑或是情人,阿德勒都是在提醒我們:適時的割捨課題,而賞罰教育的存在卻會與「愛的任務」背道而馳,相信大家也不會因為沒人看見,就不多做好事的吧!
本篇文章為3月讀家-凹錐 · 赫本撰寫
讀家計畫由你來寫,邀請你寫下心得,為大家導讀一本好書,詳情請看官網。